珞珈山:努力营造阳光育人生态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9-12-07 06:02:00浏览次数:21

     “新同学要志存高远,磨砺品格,勇于创新,全面发展。作为学长,我想带着你们一起走进武大。”今年9月的一天,武汉大学党委书记李健出现在“90后”新生的课堂上。

  一个月后,校长顾海良又和“90后”大学生进行了一次热烈对话。

  学校领导和大学生面对面交流,在武汉大学十分常见。这是学校了解学生特点 、探索当代大学生成长规律的重要方式;同时,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在这种亲切、平等、和谐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发挥着作用。

  珞珈山上秋色正浓。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5年来,武汉大学改革创新,全面推进,一系列“新招”“硬招”“实招”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呈现出勃勃生机,一种阳光育人生态氛围在珞珈山上蓬勃生长。

思想政治理论课领跑全国

  9月9日,在全国教育系统表彰大会上,武汉大学的课改项目《以改革创新精神整体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这是本届思想政治理论课类唯一的一等奖。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武汉大学将其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工作来抓,将课程建设成了大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的精品课程。调查表明,学生对该课程教学状况“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者达90%以上,对授课教师的喜欢程度也达到了90%以上。

  是什么让这门学生原本觉得枯燥难学的课变得如此精彩?这得益于教材、教师、教法三大“法宝”。

  立体化、网络化的教材体系。学校先后有6位教授作为首席专家或主要成员参加了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系列新教材的编写与修订;课程组绝大部分教师参加了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库建设,学校拥有全国精品课程网站中唯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公共教学资源信息平台。

  高水平、受欢迎的教师队伍。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国家重点学科、两位国家级教学名师、两门国家级精品课程……武大教师队伍不仅阵容强大,而且有适合中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环境和政策。鼓励和吸引最优秀的教师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研究,近几年选派了38人到中央党校、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等接受培训。

  互动式、重实践的教学方法。“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思想、学习和成长成才实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种教学理念下的启发式、研究式、体验式、分层次互动模式,让学生坐得住,听得进,收获多。如今的课堂上,已难见到那种居高临下的说教,教师不但不回避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而且主动与学生一起研讨,平等交流。

  9月19日,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结束的第二天,武汉大学即召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80余人,专题研讨全会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问题。武汉大学正是凭着这种速度,以与时俱进的精神传播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

建设专业化辅导员队伍

  11月7日,武汉大学11名干部启程赴美,到俄亥俄州立大学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见习考察。自2006年该校开创了全国高校辅导员赴国外进修的先河,至今年共有四批40余名学生辅导员赴美国高校培训见习。

  2008年,在辅导员岗位上辛勤奉献了30年的周曼莉喜获晋升,武汉大学发文任命她为正处级辅导员,和她一同获得晋升的共有4名正处级、2名副处级辅导员,同时有22人被评为“武汉大学优秀辅导员”。

  学校党委提出,要像重视教学科研骨干一样重视辅导员,像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一样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为此专门制定了辅导员队伍实施办法,对辅导员的选聘、培养与发展等做出明确规定。按师生比1:200配齐辅导员,并一律面向校内外公开招聘,竞争上岗;作为教育部第一批21个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之一,学校每年安排15%左右的辅导员到相关基地轮训,选送辅导员参加心理咨询师资格认证培训,每年选派辅导员到发达国家著名高校进行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见习,支持辅导员在职攻读学位;提高待遇,不仅增加工作补贴,而且规定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双重身份,可同时进行技术职务评聘和行政级别晋升,并设立正副处级辅导员岗位。

  如今,辅导员工作在武汉大学已成为令人羡慕的“香饽饽”。

理解亲近“80”“90

  黄来女带着患有癌症的父亲艰苦求学,被评为2007年全国道德模范;陶孝芳2008年获全国无偿献血金奖,至今已无偿献血36次;杨应成勇敢面对家庭变故并向经济困难群体伸出援手,被评选为2008年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

  他们是近年来武汉大学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典型。他们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离不开充满爱心的阳光育人生态。

  根据“80后”、“90后”大学生的新特点,武汉大学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方法。暑假的800多个社会实践团队是第二课堂,引导学生走出校门,增强社会责任感;“未来网”、“自强学堂”等学生网站成为学生思想教育的“第三课堂”;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超市”,70个项目任学生“选购”;在创造、创新、创业的教育环境中,仅动力与机械学院就有20多名本科生拥有专利;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直走在全国高校前列,“用党的力量凝聚大学生”成效显著……

  随着“90后”成为大学校园的主体,武汉大学在全国高校推出了首份“90后”新生调研报告,针对其特点,利用QQ、网络、手机等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并举办了多场大型网络互动访谈活动。

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武汉大学今年3月起推出的“同窗情,助就业”志愿服务活动,堪称“壮举”。已经落实单位的毕业生帮助没有落实单位的毕业生找工作,非毕业班学生为毕业班学生提供就业志愿服务,校友为应届毕业生找工作,不仅促进了就业,而且传递了爱心,还使在校学生锻炼了就业能力、增强了就业信心。

  “今年我打算把员工从21人扩增到100人左右,这样可以为武汉大学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全国创业典型、武大研二学生吴斌就这样表示。这个还未毕业的小伙子,已经是武汉锐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老板。

  李健书记提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学生为本,我们既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又要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为其成长成才创造条件”。从跨进校门直到走向社会,武汉大学在育人的全过程关怀着学生。

  “绝不让一个大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由于地处经济欠发达的中部地区,武汉大学经济困难大学生所占的比例较大。学校对这个特殊的学生群体实行全程关爱服务。每年开学为经济困难新生设立绿色通道,让他们顺利跨进校门;多方筹集资金,不断完善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包括助学奖学金、特殊困难补助金、学费减免、勤工助学在内的助学体系,使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对经济困难的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方面采取倾斜政策和特殊帮扶措施,帮他们顺利找到工作;鼓励经济困难的大学生自强、自尊、自信、自立,变压力为动力,促他们顺利成长成才。五年来,武汉大学实现了自己的承诺,没有一个大学生因经济困难而中止学业。

关闭窗口